栏目头部广告

英国博物馆疯狂收藏,德化白瓷究竟有何魔力

德化瓷器的起源与演变 德化窑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。在辽天尖山古瓷窑遗址中,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文物,证明德化地区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了陶瓷生产,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青釉瓷器。

随着历史的推移,德化瓷器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,并且利用本地优质的高岭土生产出高品质的瓷器。

宋朝时期,德化地区已有制造青白两种颜色瓷器的瓷窑,其技艺精湛,甚至能与北方的定窑相提并论,被誉为"南白定",从而使得德化在明朝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。

德化瓷器能够在宋朝崭露头角,与福建港口的兴旺紧密相连。《德化县志》记载,自宋元佑二年设立泉州市舶司以来,泉州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。

由于德化县归属泉州市,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德化瓷窑生产的优质白瓷、青白瓷等多款精品远销海外,是"海丝路"上的抢手货,推动了德化陶瓷的繁荣发展。

在元朝时期,德化白瓷继承了宋代的工艺,受到了皇帝的喜爱,其中的瓷雕菩萨更是成为了皇家的宝贵收藏。在明清两代,德化白瓷的发展达到了巅峰,以其独特的瓷雕艺术而享有盛名,成为了中国最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瓷器之一。

特别是在明代中期以后,德化白瓷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,成为了当时的主要出口商品,通过泉州港口,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国外,曾在欧洲地区享有盛誉,被誉为“中国白”。

在明清交替的岁月里,德化陶瓷塑像艺术家以何朝宗为代表,不断汲取灵感,勇于创新,将雕塑艺术与陶瓷艺术完美融合,使德化陶瓷塑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,并成为了中国珍贵的传统艺术瑰宝。

这段时期,德化山区的陶瓷窑林立,陶瓷专家云集,技术水平高超。此时的德化陶瓷,不仅有日常生活所需的器皿,还有宗教题材的塑像,还有文人书房所需的用具,其外表仍然保留着明代晚期的洁白温润的特色。

然而,从这时起,德化陶瓷的生产技术开始逐渐走向衰落。

德化瓷塑的"质"、"形"、"塑"、"饰"德化瓷塑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瓷器,它的造型、胎质、装饰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
德化白瓷通体洁白如玉,细腻如婴儿的皮肤,釉色光滑润泽,铿锵如金。其薄如蝉翼的特殊轮胎制品,能够映照出雪和月的美景。

那么,德化陶瓷塑像为什么具有如此特殊的胎质呢?它的秘密在于德化陶瓷雕塑所使用的顶级高岭石。

德化县的高岭土以其独特的性质而闻名,含有微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钛,同时富含二氧化硅和钾钠元素。因此,经过高温烧制后,德化陶瓷具备极高的玻璃化和致密度,具备优秀的透光性和致密性,且胎釉紧密相连,难以分辨彼此的界限。

此外,德化高岭土经过研磨和漂洗后,可用于制造陶器,由于陶器质地柔软,即使在高温下,也能变得光滑如玉,因此被称为“猪油白”和“象牙白”。

相较于景德镇窑那半透明、微带青色、冷调的白色瓷器和定窑那不透明、掺杂细小裂痕的白色瓷器,德化窑制作的白色瓷器更显温润,釉面与土质融为一体,手感细腻。

宋代和元初时期,宗教信仰盛行,对宗教造像的需求剧增,德化窑业也因此大量制作瓷器和佛教造像,深受群众喜爱。

明朝时期,德化窑大量生产瓷器雕塑。据《泉州府志》记载,德化窑内拥有众多观玩器物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观音菩萨、如来菩萨和达摩菩萨。

同时,动物、水果等造型的陶瓷雕塑在那个时期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。到了明朝末期,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,商品贸易的繁荣,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

新的社会风尚的影响下,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改变,一些小巧精致、自然温馨、充满人间气息的陶瓷雕塑小品开始受到欢迎。

因此,德化窑大件的陶瓷艺术作品逐渐式微,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能够用于日常欣赏,满足人们某种精神需求的陶瓷艺术品,这些作品的数量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。

德化瓷塑除了宗教和民间人物的塑像和摆件之外,还包括一些造型独特的仿形瓷塑和一些器物的装饰。仿制品是将有用的物品制作成人物、动物和植物的形状,比如康熙时期的德化窑就是一种仿制品。

挂饰是一种小型雕刻,具有工艺性,以挂饰为主要特征,如明代德化白釉螭龙执壶上的一条优美灵动的蛟龙。

德化陶瓷塑像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两种,一是采用本地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形,这种制作方式需要制作者具备高超的造型技巧,因为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点。

二是明朝时期广泛使用的陶模印刷技术,这种技术需要制作者先用陶模制作出初始的陶瓷制品,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塑造和加工。

接下来,我们要使用这个模型来制作一个模具,然后把它放入窑炉中烧制,最后将其制成一个陶瓷模具。接着,我们将它放入模具中,用手压住它的表面,使其变得干燥,然后再将其取出,再进行烧制。

德化窑作为民窑,与一般的官窑有所不同,它更多地遵从民众的喜好和市场的需要,因此,它的陶瓷雕塑和纹饰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和朴素的造型和美学追求。

德化陶瓷雕塑的独特装潢特征,主要体现在作品上常常刻有制陶工匠的名字,而景德镇窑业则以官府为尊,把“年号”印在瓷器上,工匠的名字则隐藏在年代款中。

这种区别表明,由于没有官府的干预,德化窑的陶瓷雕塑艺人享有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创作空间,从而使其陶瓷雕塑能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。

德化窑炉烧制的是一种纯白瓷器,与其它窑炉的纯白瓷器相似,它也是一种以刻划、雕刻和浮雕等技术手段为特色的瓷器。

以德化陶瓷为例,在宋元时期,其雕刻、勾画和堆贴技艺盛行,常见花纹有折枝纹、云纹和凤纹。受宗教影响,德化早期陶瓷雕塑以佛教和神话为主要内容。

德化窑白胎佛像深受收藏者喜爱,其中何朝宗的“白胎佛像”最为知名。何朝宗擅长以佛教和道释为题材的陶瓷雕塑,尤其在“观音”形象上独树一帜。

他的瓷器雕刻手法圆润而细腻。

与德化时期的佛像注重庄重肃穆不同,他的作品更专注于人物神态的展现,传达出一种平凡人的精神风貌。何朝宗在陶瓷造型方面,借鉴了魏晋南北朝至西域时期的佛学风格,创作出的人物形象超凡脱俗,气度非凡,令人赞叹不已。

同时,他也继承了宋朝以来佛教的世俗化倾向,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亲近,质朴无华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

何朝宗在青花瓷塑像上的创作,展现了他对中国素描技法的吸收和创新,传达出“吴带当风”的韵味。总的来说,受何朝宗的影响,德化瓷塑像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性。

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青花、彩瓷的冲击,白色瓷器的地位一落千丈,德化窑的生产也陷入了困境。

不仅产量锐减,而且缺乏足够的资源和人力,连制作技艺也严重退化,出现了材料粗劣、杂质多、造型粗糙等问题。

尽管德化窑瓷塑像在生产过程中多采用灌浆法,导致塑像造型千篇一律,降低了传统塑像的艺术韵味,然而仍有一批德化窑业工匠能够坚守并创新,如苏学金和许友义。

苏学金成功将民间手工制作的泥塑、木雕、石刻等技术融入到陶瓷雕塑中,使得德化陶瓷雕塑的制作技术系统得到了新的发展,并且他还创造了瓷器梅花团的制作方法,进一步丰富了德化陶瓷雕塑的作品主题。

苏学金创建的“蕴玉瓷庄”已经传承了四代,并孕育出了许友义和苏勤明等杰出工匠,使得德化瓷雕艺术得以持久传承。

而“蕴玉瓷庄”的雇佣制生产方式则改变了“德化窑”的生产模式,显著提升了“德化瓷”的数量和质量,进一步扩大了“德化瓷”的影响力。

许友义作为苏学金的门生,将泥塑、木雕和瓷雕技术完美结合,创造了可移动瓷链和捏塑珠链等创新技术,他的瓷塑技术在德化瓷塑技术中独树一帜。

德化瓷塑技术经过革新,引入了“泥塑”注浆法,使得工匠们的劳动强度得到减轻,产量和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升。

在继承和发扬先辈们技艺的基础上,当代德化瓷塑创作者不断推陈出新,形成了独特的一脉多姿的艺术风格。现代德化陶瓷雕塑的创作有三大特点:一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主题创作;二是旧瓷器工厂在20世纪50、60年代得到了重新利用。

这段时期,陶瓷雕塑以领袖人物、民兵活动、知青上山下乡、民族人物形象和现代生活等为主题。德化陶瓷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《青春》、《和平万岁》、《丰收》三个陶瓷塑像,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。

此外,德化陶瓷雕塑在技术上也有所突破,最具特色的是“八字”技法,这是由何朝宗先生首次发明的。

然而,随着科技的进步,新一代的陶瓷艺术家们在继承前人的精湛技艺的同时,又将各种新颖的表现手法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。

比如,中国著名艺术家苏清河,他就从古代瓷器中汲取了大量的灵感,他借鉴古代瓷器,但不拘泥于古代瓷器,创作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瓷器雕塑。

他在学习陶瓷雕刻的过程中,跟随雕刻大师许光益,将硬性雕塑与软性雕塑技艺完美结合,同时还在建阳瓷厂深入了解了兔毫、天目、银丝等瓷器品类的配釉工艺。

因此,他创作的德化瓷塑在造型和釉色上都独树一帜。

德化陶瓷艺术的第三个方面则是借鉴西方的精髓。现代德化陶瓷艺术家们在继承前辈技术的同时,又引入了西洋雕塑技艺,使陶瓷塑像对人体解剖学特征的描绘更加自然,超越了对陶瓷完美加工形式的局限。

德化白瓷器历史悠久,享有极高的声誉。从宋朝的“南白定”到明朝的何朝宗等民间大师,他们用心灵和情感,铸就了德化瓷器在中国陶艺界的一张璀璨名片。

历经千年历史的沉淀、文化传承、工艺传承、创新,德化陶瓷雕塑在数千年的演变中,达到了巅峰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。

在当代社会,德化瓷塑工匠们在传承了传统技艺的同时,汲取并融合了中国和西方的雕刻技巧,独创出多种新的表现形式和主题,使得德化瓷塑呈现出一种全新的、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风格。


文章详情页广告

随便看看

底部广告